育兒路上沒少聽過:「媽媽要學會放手」這句話。
對於一個新手媽媽來說,一句截頭去尾的「學會放手」,有時不會是助力,反而變成一種怎麼做都不盡人意的壓力。
許多兒童心理學家都說過「不要幫孩子做太多」,那會成為孩子自我成長的阻礙。
在我孩子還小的時候,他跌倒了,我不扶,他哭了,我要他勇敢,他走得慢(大部分是分心),我絕不會停留;對於規則要求,沒有彈性跟轉圜,說一就沒有二。孩子是士兵,我是魔鬼士官長。
但我們出門,因為孩子天生特質,我還是常被視為沒在管教孩子的家長,可想見當時我內心的困頓跟挫折,那些坎坷無比的歷程,燈火闌珊後痛苦煎熬的每個夜深,成為生命最昂貴的養份,引領我看透生命的本質,理解適性教養的真義。
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.....
追悔過往沒有太大意義,每個人不是生來就會當好棒的父母,尤其當原生不是精裝範本,當我們自己的成長,也裝滿痛苦的時候,要因為看了幾本書,聽了幾席演講,上了幾堂課,就改變思考邏輯,那是不容易的事,但,人類最珍貴的就是學習能力,人可以經由醒覺,然後改變,其動力來源,就是愛。
以前心理醫師告訴我,媽媽,妳腳步慢一點,妳要放輕鬆......,停下來等孩子。
我內心總無奈地覺得:妳的意思我懂,但我的類單親一個人,妳不懂。
有好長一段時間,我得等他睡著以後,才能感到飢餓,靈魂的節奏,才能「放慢一點」,躺在床上放空半小時以後,才能再回頭重新踩踏一次我們母子當日相處的足跡,抓回孩子白天某個時刻想跟我表達的那些隻字片語,然後看見拿著一把隱形刀的自己,不斷砍伐孩子泉湧的思維,因為日子有節奏,因為媽媽好煩好累,對於光速而言,10秒就是永恆......
因為當時,媽媽還沒學會,怎麼停下來。
我跟小孩唯一的共鳴就是:「世界不懂我們」。媽媽的世界是地球,而小孩的世界,是媽媽。
從3歲到現在5歲8個月,我們經歷許多風雨,一路從未順風順水,遭遇許多波瀾,闖過人性最赤裸的荊棘,慢慢的,終於能好好摟著他共舞,對,共舞,不再是我走在那麼前頭,不再是我要他仰頭聽我,在他需要媽媽等待的時候,不再只能孤獨的望著我的背影......
我逐漸能進入他的節奏,開始聽見了他的聲音,才發現,他的思考好有邏輯,他的頭腦十分有趣,那些從前萬分著急的,都是多慮。
前天我們去吃漢堡,我發現他在注意漢堡的生菜絲有沒有掉下來;攪拌媽媽的咖啡,會專心不讓咖啡濺出來,他得要比別的同齡孩子花好幾倍努力,才能成功收斂自己的衝動,才不會因為莽撞粗心,而一再犯錯。從每天生活的小細節,我看見他一直努力地進步,希望自己更好。
然後我在生活週遭,開始看見一些我。看見從前那個著急的我,那個停不下來等孩子,每天,每件事情都沒有辦法在節奏裡完成的,煩躁難熬的我。
我的孩子沒有因為長大了,就不再分心,他還是常常聽話到一半就習慣轉頭看別的地方,尋找別的聲音,但是,我習慣他了。
我理解、接受、並且一樣那麼那麼愛他,我學會與他相處的方法,漸漸他就變得,能多配合我一點點,一天一點點,一年就有好多點,然後你就會在某天晚餐,突然發現他主動注意生菜絲有沒有掉落,這樣經年累月累積出來的一種變化。
那種感動難以跟局外人言喻,照顧者緩下來,真心接受孩子,他們才能伸出小小的觸角,慢慢探索,直到雷達全開。
5歲8個月小孩那天問我:
麻麻,為什麼湯匙會浮在湯上面,不會沉下去呢?
從前的我會受不了他不斷拖延吃飯節奏,告訴他:快吃好嗎!不要再一直說話了.....
如今的我感受到他的問話這麼有邏輯,我回答他:你想想看為什麼呀......
他說:跟船一樣耶,船在大海也不會沉下去!
嗯對呀,你想得很好,是一樣的道理。
但是,這是為什麼呢?我還是不知道原因耶......
嗯,那等我們回家,再一起來找答案吧.....
學會不要馬上告知答案,不立即解說這是因為「密度啊,浮力啊等等.....」,先讓他參與求知的過程,這也是媽媽慢慢練就起來的能力,「你覺得呢?」「我們一起想想看」......,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棒,能一起參與。
多鼓勵孩子自己找到的答案,我兒子只要有一部分正確我就會給予肯定,不足的另一半他自然願意聆聽與學習。
這麼說,不代表我們現在吃飯就一直閒聊不在節奏上,有捨才有得,其實先要放手的,是照顧者自己內心的糾結,以及過濾掉一些沒必要的堅持。
當然他說太多「費話」的時候,我還是會提醒他,該切回用餐的頻道囉,畢竟媽媽已經很有耐心回答你很多問題了嘛......😁
「放手」不是什麼都不管,不是無情冷酷不溫暖,而是時刻觀察但不輕易出手,關鍵時刻卻要成為最溫暖厚實的臂彎。
記者老梁:放手是人生申論題😁......,報導。